日期:2021-12-16 15:21:44 | 来源:三湘风纪网 | 阅读数: | 分享按钮 | ![]() |
打印页面 | ![]() |
关闭页面 |
近期,省纪委监委对党的十九大以来查处的8起行贿典型案例进行公开通报,释放了坚决查处行贿的强烈信号,显示了对行贿的惩治强大力度,这对于进一步净化政治生态、优化营商环境,实现腐败问题标本兼治具有重要重要意义。(来源:三湘风纪网)
行贿受贿往往导致市场不公平竞争,严重扰乱市场公平交易规则和交易秩序,恶化营商环境,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会造成国有资产、国家资源流失,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行贿受贿行为还会影响政府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对政府失去敬畏之心,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示范,妨碍社会公平正义之风,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行贿的本质是用财物换取公权力,目的是为自己谋取私利,把行贿当做“赚快钱”“走捷径”的手段。受贿者则投桃报李滥用公权力向行贿者回报项目、工程、职务晋升等,双方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紧紧编织利益关系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腐败链,双方在违法乱纪的泥沼里越陷越深。行贿与受贿就像一面透视镜,既展示了受贿者目无党纪国法,心无人民群众,自私贪婪的本性,也暴露了行贿者追名逐利、以小博大的侥幸心理。
行贿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利益的驱动,行贿者把行贿行为视为“一本万利”“稳赚不赔”的投资,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监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行贿受贿的惩治力度不断加大,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贿赂行为,但在利益的诱惑下,一些别有用心的行贿者绞尽脑汁,千万百计,处心积虑,精准“围猎”党员干部,有的有组织、有策划地进行“团队运作”,有点打法律“擦边球”,将行贿“期权化”,有的采取“温水煮青蛙”方式从吃饭喝茶送小礼品,使党员干部不断放松警惕,直至被“围猎”。无论是私财铺路还是公款搭桥,无论是手段隐蔽还是方法巧妙,任何行贿行为都是对党纪国法的挑战,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侵蚀,对党和人民利益的损害,必将受到严厉的惩处。
行贿诱导受贿,受贿刺激行贿。行贿是贿赂犯罪发生的主要源头,是受贿推波助澜的重要推手,是腐败行为的重要诱因。行贿不查,受贿不止。行贿和受贿相伴相生,是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毒瓜”,是腐败犯罪的一体两面。一直以来,行贿行为成本低、风险低、收益高,行贿人不收敛不收手,行贿行为屡禁不止。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反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斩断“围猎”与甘于被“围猎”利益链、破除权钱交易关系网,纪检监察机关要自觉对标对表,切实贯彻党中央关于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的重要决策部署,对查办案件中涉及的行贿人,该立案的要坚决予以立案,该处理的要坚决作出处理。通过多措并举,提高打击行贿的精准性、有效性,推动实现反腐败问题的标本兼治,切实改变以往存在的“重受贿、轻行贿”现象。
行贿不是法外之地,只有让行贿行为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使行贿者“不敢行贿、不能行贿、不想行贿”,使受贿者“不敢收、不能收、不想收”成为常态,才能培育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进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全面巩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