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9 15:11:15 | 来源:三湘风纪网 | 阅读数: | 分享按钮 | ![]() |
打印页面 | ![]() |
关闭页面 |
近日,郴州市通报4起“四位”突出问题典型案例。其中永兴县柏林镇口泉村在农村改厕工作中弄虚作假,虚造改厕农户11户,并将套取的改厕补助资金1.1万元用于村里日常开支。2021年10月,时任村支书王春得受到诫勉问责处理,违规套取的改厕资金已退缴。梳理郴州市纪委监委通报的典型案例可以发现,发生在基层的“微腐败”现象看似微小,但基数大,给老百姓带来“切肤之痛”,侵蚀群众的获得感,极大损害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威信和形象。(来源:11月2日《三湘风纪网》)
农村改厕项目是中央财政补助实施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改厕”专项资金也被称作农村群众的福利“蛋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改厕”项目点多面广,专项资金来源渠道多、链条粗而长,补贴资金也就极易成为基层干部眼中的“唐僧肉”,通过滞留、截留、挪用、挤占等手段层层瓜分、吞食补贴的伎俩层出不穷。这样的贪腐行为看似“边角碎料”,没有大案要案那么显眼,但积少成多,试想,这些干部连“改厕”补贴这点蝇头小利都看得上眼的,大贪大腐不过是迟早的事儿!无疑,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蝇贪”已成重要隐患,严重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干群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
诚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一直在下大力气治理这类基层微腐败问题,但“改厕”专项资金等惠农“蛋糕”被瓜分、吞食的乱象始终难以根除。之所以如此,表面看来,是由于部分地区在“改厕”专项资金的支付、管理上存在漏洞,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究其根源,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党纪政纪对基层干部监管乏力以及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的失责失职;二是个别基层干部心术不正、法制观念淡薄,不能正确看待手中权力。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权力不分大小,不受约束才是贪腐的根源。监管和制衡机制不到位,“小苍蝇”照样干出“大老虎”的事来。由此,治理“改厕”等民生领域腐败问题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严查严打,既要“露头就打”也要系统整治,形成巨大威慑力,让基层干部“不敢腐”。当然,对反腐而言,防患于未然比事后惩处更重要,要从规范和约束权力运行入手密织制度笼子,把基层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强化党风廉政教育、警示教育,让基层干部“不能腐”、“不想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重拳频出,铁腕反腐,坚持“打虎”“拍蝇”一起抓。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时有发生,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基层“微腐败”正蚕食着民心。各地必须对流于形式的农村厕所革命说“不”。相关部门在检查验收工程时,不能只听汇报、看看台账,不可仅仅走访下级安排好的检查验收点,而是要详查实情、细听民意,对项目实施或绩效评价过程中发现的套取、骗取、挤占、挪用以及违规发放补贴资金等行为,必须坚持“零容忍”态度,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行为严肃追责问责。同时,还要对监管不力、渎职失职的追究责任,以严格的责任追究,推动各级党委、纪委监委切实承担整治和查处基层腐败问题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促进有关职能部门党组织落实监管职责。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群众期盼处,就是正风肃纪反腐发力点。以“零容忍”态度,持续深化民生领域专项整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通过前移监督关口,从重从快处理民生领域案件,加大“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让群众身边作风问题和“微腐败”无处遁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