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30 15:46:43 | 来源:三湘风纪网 | 阅读数: | 分享按钮 | 打印页面 | 关闭页面 |
针对广大基层干部经常需要在工作群“打卡”留痕的“痛点”“累点”,湖南省全省上下推进改革工作群设立方式,明确固定工作群健全内容发布和“群规矩”、临时工作群“随用随建、及时解散”。截至目前,全省工作群注销率为28.5%。(6月23日 三湘风纪网)
群“打卡”,顾名思义,即将实时位置发送至微信等工作群,以“打卡”签到方式对基层干部进行实时考勤、线上监督工作落实情况的一种手段,旨在纠治极少数基层干部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需下组入户为由“挂羊头卖狗肉”,三五成群侃天说地,暗地喝酒打牌,群众疾苦无人问,工作撂挑无人干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监管资源浪费,达到了变线下有限监管为线上实时监督的效果,节约了工作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
然而,原本线上监督的“打卡”好经却时常被一些矫枉过正之人念歪。一些地区和单位“打卡”留痕“上瘾”,让群“打卡”逐渐染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的怪病。
现实中,基层干部不得不加入五花八门的工作群,不是甲群在呼,就是乙群在叫;不是A群艾特所有人,就是B群新发了群公告;不是在打卡回复上级群消息,就是在打卡回复本级群消息的路上。部分党员、干部热衷于“群里一声吼,工作布置走”,群里安排、群里指导、群里培训、群里回复成常态,工作成了从群里来到群里去,上级将工作往微信群里一发就当起了“数据收集员”,安排工作的“速度”看似快了,“温度”却冷了。此前,有媒体报道,贵州省赤水市宝源乡有各类工作群50多个,每名基层干部添加的工作群在6个以上,中部某县一名大学生“村官”甚至“被加”了120多个微信工作群。诸如此类,基层干部机不离手眼昏昏,在“群群围攻”下疲于奔命,工作趋于“齐齐失守”。
追根溯源,群“打卡”、“钉钉”签到等线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乱象,本质上还是线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网络空间孕育出的“怪胎”。部分党员、干部政绩观不正,干工作思虑不细,方法不多,习惯“真留痕”,搞“假落实”,把干工作从“面对面”变成了“空对空”。最终,群“打卡”等原本的“减负技术”被异化成“增负技能”,成为典型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份反映部分政务App占用基层干部大量时间的材料上作出“要摈除形式主义”的重要批示。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王银香提出,基层工作者在按时保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天天打卡,建议取消基层干部各类群“打卡”,得到社会广泛支持。其实,只有摈除“指尖之苦”,才能真正激发干部干事创业之气。一方面,政绩观要正。要不重“痕迹”重成绩,对各类工作群坚持精简、合并、注销三管齐下,变多群报送、多群“打卡”、多群回复为一群管总。另一方面,监督效力要长。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建立群“打卡”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常态监督,严防死灰复燃、反弹回潮。此外,考核奖惩措施要硬。要将整治群“打卡”乱象纳入绩效考核和监督执纪重要内容,以考核倒逼成效,以问责倒逼落实,确保为基层减负标准不降、力度不减。
群“打卡”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单单是作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只有把群数量降下来,监督强起来,干部效能提起来,建群制度立起来,才能不让频繁“打卡”变频频“打扰”,少“指尖之苦”,享“减负之福”,用指尖“清风”引领工作“新风”。(津市市纪委监委 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