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热点聚焦

廉政时评

首页 > 热点聚焦 > 廉政时评 > 详细内容
容纳“骂声”能更好地接“地气”
日期:2018-07-02 09:21:30 来源: 阅读数: 分享按钮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执纪者能顶住人情,公正执纪,虽然挨了“一时的骂”,但避免了他人“最后的哭”,真正发挥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功效。倘若人情至上、“放人一马”,可能就会让对方无所顾忌,不知收敛,乃至一发不可收拾,直到走上不归路。的确如此,执纪者向人情说“不”,一方面是履行职责,另一方面是维护公平正义,防止因小失大,不让“一时骂”演变成“铁窗泪”。(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案例事实警示我们,许多贪官落马前,就是心中少一个“畏”字、行动中少一个“骂”字。“第一次”伸手时群众的牢骚声、骂声充耳不闻,把执纪人的好声提醒当成“耳旁风”,“入瓮”时才浑然惊觉,结果悔骂自己。可见,事发前、通报前多挨点批评,多“容纳”点“骂”,不但可以纠小错,同时还能止大错。

经常提醒,针对问题时多给些严厉的“批评”弥足珍贵。曾国藩“自骂”成理学名臣;延安时期正是群众的民怨骂声中深刻反思,并举一反三,才有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

“听闻广远就能善谋”,对存在的问题互相进行坦诚、有辣味的批评、多听群众的“骂声”,是我们党的传统法宝。40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因为我们党能够实事求是、尊重民情民意、体现高度自信、“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坦诚面对人民的“呼声”、群众的“骂声”。

前不久,笔者在《新湘评论》拜读了一篇“听到‘骂声’之后”的文章。文章讲述了“毛泽东知错就改减征粮、刘少奇从善如流听真言、习仲勋公开登报作检讨、王震广播道歉表诚心......”四位老一辈革命家接受批评、甘愿“挨骂”的故事。老一辈革命家接地气、通下情,愿听群众严厉的“骂声”,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相反,某种现象表明,有的单位召开会议时都是“表扬”多,批评少。领导们喜欢听表扬、赞美的话,下属也随之附和,“你好我好大家好”根本意识不到“问题”。久而久之,没有敢说真话,敢于“骂上级”的下属,也不存在听得进真话、能接受批评、容纳“骂声”的领导,形成了另类“舌尖上”的腐败。

所以,只有常听群众逆耳之言的“牢骚话”,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体现在日常,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践行好“四种形态”第一种形态,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并经常“发声”。真正做到:在“牢骚”中知民心、“骂声”中晓民意,把骂声、呼声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工作动力。(株洲醴陵市水利局纪检监察室)

首 页    信息公开   党风廉政聚焦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热点聚焦   信访举报   
版权所有:中共醴陵市纪委 醴陵市监察委员会 地址:醴陵市左权路59号政府大楼七楼 邮编:412200
技术支持:天域网络 湘ICP备2022020764号 网站管理   
您是当前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