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8-22 08:06:16 | 来源: | 阅读数: | 分享按钮 | ![]() |
打印页面 | ![]() |
关闭页面 |
江苏省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实训管理中心运行部原部长刘峥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他人财物,因为“来者不拒”,终致东窗事发。(《中国纪检监察报》)
“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官员贪腐其实质就是“自焚”,最终走向“不归”路。刘峥的案例再次警示我们:贪婪是一颗定时炸弹,爆炸是迟早的事。从贪腐官员第一次收受他人钱物的“半推半就”到第二次的不再“客气”,第三次“顺其自然”,N次之后“来者不拒”也就习以为常了。
从“收钱胆怯”到“来者不拒”前后,每一位贪腐官员都有过了复杂的思想“顾虑”。开始与“礼物”见面时谨之又慎,有的当面拒绝,有的还立下收礼“规矩”。可是随着“圈子”的慢慢扩大,“权力”的利用率相对“提高”,老朋友、老同学、铁哥们都“挤”进“圈子”来,互相打招、相互利用、请托帮忙,慢慢地放松了警戒,潜规则也逐渐将圈子发展成牟取私利的工具。《人民的名义》中的“小官巨贪”的形象代表赵德汉,第一次受贿后还惴惴不安,见一段时间没被发现后便心安理得。正是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赵德汉对送上门的好处“来者不拒”,以致在犯罪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受贿达到了两亿多元,落得个“机关算尽,反丢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成语故事“不贪为宝”启示后人:为官以不贪为可贵、崇高。某些领导干部却以“贪”为“好”,他们面对巨大经济利益诱惑时,敢于铤而走险、拿自己的生命、自由和家庭做赌注。结局身败名裂,倾家荡产;为了顾及朋友拱手的“利”,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筹码”,导致放弃原则、肆意妄为,酿成了大错,当他们第一次下“赌注”时输局就成定格。正是因为“来者不拒”的心态,致使他们在诱惑和利益面前意志不坚、“心神不定”、“行为不止”,最终“胃口大开”。
身为党员领导干部,人民赋予了公共权力,理当为人民谋福祉。无论何时何地,时刻绷紧纪律之弦,始终做到坦荡无私,心系人民,在利诱面前一定要控制好“思绪”,绝不能产生“来者不拒”想法;始终把党纪条规当成一把尺子,衡量别人时更要度量自己;始终把党纪条规当成“防弹衣”,时刻穿在身上“保护”自己,真正把“糖衣炮弹”拒之门外。